一、信用评级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导致了信用评级的产生,而信用评级的发展又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并成为解释经济现象、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下面具体阐述信用评级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性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一种分析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拥有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这种不对称信息的分布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创立这一理论的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由此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用评级的产生与信息不对称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现代信用评级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进入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货运的增长带动对铁路的需求,因而需要筹集大笔资金来建设铁路。由于大部分投资者缺乏可靠的金融信息,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难度很大。1909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先生将当时美国债务市场上最主要的借款人铁路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收集起来、汇编成册,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不同公司的信用质量,这就是最早的信用评级。可见,为了增加投资人对公司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是信用评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信息不对称根源于劳动的社会分工,根源于人的欲望和能力的差异性,因而它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经济中的普遍存在性,导致了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状态,实质上是阻碍了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例如,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借款人拥有比贷款人更多的信息,借款人往往掩盖风险,夸大回报,贷款人不完全了解借款企业的风险状况,只能根据平均风险和回报确定利率,而风险大的企业愿以更高的利率借款,利率高使风险小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使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和预期利润下降,这实际上是鼓励资金流向低质量企业,抑制资金流向高质量企业。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状态,必须健全经济行为的信号传递机制,提高交易的透明度,而信用评级在减小信息不对称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利用专门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并将信用等级向社会公布。信用评级制度已成为健全市场中一种重要的信息平衡制度。

2、交易成本论

交易的成本性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经济学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市场经济中,成本是被交易双方的首要考虑因素。交易成本论是信用评级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由于交易双方需要相互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交易一方为了了解对手的信用状况,可以自己完成信用调查工作,也可以委托一个可信的信用服务机构完成,但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如果自己调查比委托信用服务机构完成所发生的交易成本高,那么交易方就会委托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所需的服务。在资本市场上,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由于每个投资者要对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其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为了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到企业实地进行考察,这不是普通的投资者所能承担的,因而就要求有机构代表广大的投资者去进行这项工作。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资信评级机构的工作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信用调查和分析成本。这就是资信评级机构存在的原因。从交易成本论可以看出,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运行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信用评级不仅节约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进一步影响了成本的分布过程。现代信用评级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信用程度高的借款人的利率相对于信用程度低的借款人的利率要低很多。如果交易一方的信用程度严重低下,则它就算是可以忍受更高的利率,也很可能借不到所需的资金。由于有上述的失信的惩罚机制在起作用,企业失信招致的损失远大于企业失信取得的收益,企业的自律才会逐步实现,因此解决企业失信的一个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使失信企业在市场上受到孤立,增加失信企业的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