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信用交易是其主体,它们是社会金融体系中的主要信用中介。尽管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构成有所变化,但信用中介的作用却未弱化,而且信用风险是其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约占总风险的60%。与其它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不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更加复杂,战略意义更重大。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战略的内容包括信用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信用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参见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信用风险管理战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全面覆盖银行所有业务与职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一个准确的风险分析报告,可以协助管理层不断评估银行运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符合银行所能承受的风险,并与银行订立的业务优先次序相符。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战略是方向性的,决定着信用管理的政策制定和信用管理过程的具体实施,代表了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风险管理战略不应该是孤立的,必须围绕银行业务发展紧密展开,落实到具体目标上体现为:
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
2、风险管理过程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
3、从风险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把分支机构行为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4、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风险偏好和政策
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是银行对风险的基本态度。比如在日常经营中银行愿意承担什么样的风险?能够承担的风险的最高限额是多少?在对客户的授信过程中如何把握风险?对目前的业务开展、资本状况、资产质量中的风险含量是否满意?是否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等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政策上,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管理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偏好的类型。
根据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态度可以将风险偏好分为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型以及风险中性。
风险喜好型意味着商业银行愿意承担高风险,比较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模式,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比较高。
风险厌恶型是指银行管理者不愿意承受高风险,喜欢低风险低收益的保守经营模式。因为经营中的风险较低,因此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就比较低。
风险中性是指商业银行对风险持中立态度,不愿意承担高风险但也不是一味拒绝,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完全取决于项目本身的收益,因此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与项目本身紧密结合。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政策
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是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与偏好的具体体现,是对具体业务中的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指导。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和服务,是对经营业务中风险把握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讲,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意思表达明确清晰,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讲一个完备的风险管理政策至少满足以下几个要求:政策制定涵盖银行所有业务、所有产品和服务;政策要清晰、简洁的表达出来,保证所有执行人员的正确全面理解;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