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商业债权信息交换平台-> 文章详情
商业债权信息交换系统的关键技术

1、信构编码

商业债权信息交换平台作为一个商业交易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征信数据库,必须具备对未来所有供应商的识别与定位功能。为此,编制一套便捷、实用的编码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构编码的技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编码的编制规则,更重要的是编码的技术与企业族系树的编制规则结合起来,进而使信构编码不仅仅只是具有标识的意义,更具有透过简单的标识揭示企业关联关系的作用。

2、商业债权风险计量技术

目前国外关于商业交易债权(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计量主要是根据客户逾期付款的情况而编制成客户付款指数,虽然此种方法可以迅速帮助用户判断客户的违约率,但是未能计量出交易对手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1-回收率),故风险揭示程度远未达到用户的要求。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关于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思路:构成一个完整风险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损失的可能性和一旦损失发生后的损失规模,即损失的严重程度。作为反映信用风险程度的参数,违约损失率比违约概率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本平台中,除对客户付款违约分析之外,增加了违约损失的计量,即将违约损失作为应收账款风险权重函数的自变量。预期违约损失指数向用户提供了方便的应收账款风险判别指标,因此,对于供应商决定信用投放政策、产品定价以及商账催收政策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3、数据标准化的技术框架

商业债权信用信息交换的目的在于促进信息对称性,因此,为实现最大程度的信用信息的传播,必须建立一套信息标准并以此完成整合工作。

信构商业债权信息交换系统的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是从三个层面上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分类的标准化建设。首先,将商业债权信息按照客户/应付账款和供应商/应收账款分成两种属性。然后,分别对客户类型和供应商所属行业根据国家统计标准的要求进行分类。例如在本平台中就将客户类型分为14大类,将供应商所属行业分为183个大类。

第二个层面是对元数据体系的建设。元数据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数据发现和获取方法,即一方面商业债权信息的产生、存档、管理和使用需要新的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则是本平台可能会面临海量数据的处理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需求。本平台对元数据的建设充分考虑了以下的原则,即:简单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符合国际通用的设计标准、可扩展性和符合用户使用需求。

第三个层面就是将用户提供的数据根据一定的标准转换为系统固定格式进入数据库。下图显示了标准中定义的请求数据和应答数据的顶级数据元素。

分类、元数据体系和编码的建立是商业债权信息交换平台和征信数据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并为未来海量数据的整合、结构化和高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商业债权信息交换平台